Bob Pike在培訓領域是世界知名的大師級講師,也是廣為人知的「the trainer's trainer」。
他在世界各地所舉辦的教學工作坊,也是以「CORE」為核心開展出60多種創意教學技巧,並隨著時間演進仍能保持彈性與靈活運用!
這次ATD22邀請到Bob Pike分享「結果為導向的學習策略」,關於L&D在設計學習體系的策略面與技術面,有哪些環節需要去注意,以此來設計出「以終為始」的學習地圖,並且引領組織發展。
▌講者:Bob Pike
▌講題:Results-Based Cre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
【一、培訓的目的什麼?遷移式學習策略】
開場的提問「What is Training?」 (還連問了好幾次),過程中有人提到訓練是體驗、知識旅程等,但Bob Pike將我們的想法拉回到一個核心的問題:
我們是怎麼看待「培訓(Training)」這件事?
|事實上「Training is a PROCESS, Not an Event!」
培訓是一個過程,它不是一個事件。
大多數人認為只要做好虛擬課程,或是線下的面對面培訓就好,然而,早在培訓之前就已經開始,並一直持續到我們工作的成果。
一旦釐清這個概念,我們對「What is Training?」培訓是什麼的問題,有了清楚的方向:
|培訓目的,是為了產生「RESULTS(結果)」。
組織支付費用給我們培訓,希望我們擁有更好的能力去解決現有的問題,或是儲備組織發展的能力需求。
不幸的是,多數的學習設計,容易忽略學習結果的重要性。
所以以結果為導向的培訓,你需要一種「Transfer Strategy」。
【二、Transfer Strategy:提升訓練成效的九宮格法】
從培訓Event轉向PROCESS,我們可以借助模型來建構訓練遷移的效益。
Bob Pike分享Mary Broad 和 John Newstrom的研究,通過九宮格表來展示一趟訓練過程,需要關注哪些層面。分別從「角色」與「時間」來區分:
-
- Three critical roles 三個關鍵角色:
Manager 經理
Participant 參與者
Trainer 培訓師 - Three critical times 三個關鍵時刻:
Before the training 訓練前
During the training 訓練中
After the training 訓練後
- Three critical roles 三個關鍵角色:
繪製出這張表格,我們先來思考一下,你覺得在這九個位置中,哪個位置是「Transfer Strategy」最重要的區塊。
回應到一開始提到「訓練的目的,是為了結果。」要讓培訓有結果,需要找出「關鍵人物」誰會為這培訓結果買單,以及為了達到這份結果,怎麼來設計學習流程。
Bob Pike通過對培訓移轉,列出對培訓遷移的影響序列:
No.1:Manager——經理人,培訓前
No.2:Trainer——培訓師,培訓前
No.3:Manager——經理人,培訓後
No.4:Trainer——培訓師,培訓中
No.5:Participant——參與者,培訓中
No.6:Participant——參與者,培訓後
No.7:Participant——參與者,培訓前
No.8:Manager——經理人,培訓中
No.9:Trainer——培訓師,培訓後
從上述的序列中可以看出兩個重點:
第一、共識確認:釐清培訓前的目標與執行方式
Manager與Trainer在培訓前期的目標共識與達成作法,是決定培訓能否達到結果的關鍵因素。因為培訓前期沒有達成共識,課程結果就容易偏離學習目標,導致成果與需求不符。
第二、PROCESS化:關注培訓的前、中、後時期
L&D在規劃培訓項目,需要把眼界拉長到「培訓前」與「培訓後」的時間段,用「PROCESS」的形式來規劃培訓,去關注每個時間段對於學習成果的影響。
學習成果要符合我們預期的盛過,對於事前的確認尤為重要,通過對「角色」與「時間」的確認,引導我們用更全面的視角來分析,一場好的培訓需要做哪些準備,以此來達到我們所規劃的成果。
【三、Scrap Learning:哪些因素會損耗學習完成率】
不論是多好的學習設計,都會有學習轉化的損耗,這就是「Scrap Learning(廢料學習)」。
所謂「Scrap Learning」指的是:已經在培訓課程中學到,但是未應用在工作中的學習內容。
這些學習損耗的內容,往往有很多原因,其中包含:
-
- 個人面:
不適合的參與者
學習動機低 - 組織面
組織支持低
經理對參與者的準備不足
沒有機會應用在工作上 - 課程面
課程內容沒有跟工作有直接相關
內容材料不足
練習不足
在不適合的時間學習
案例沒有共鳴
- 個人面:
上述的問題點,都會造成學習轉化率低的原因。但是我們仔細去分析這些問題,其實都有辦法解決,就是一開始提到:
|To produce RESULTS 以結果為目標
|Training is a PROCESS 從學習過程來設計學習體驗
接下來,Bob Pike更具體從C.O.R.E技巧,來全面提升學習轉化的細項操作。
【四、以終為始:全面提升學習遷移的實戰技巧】
如何消除「Scrap Learning 」Bob Pike分享C.O.R.E策略,這些章節上下連貫、環環相扣,內容言簡意賅卻不失豐富。其中以放在第一位的「C」,看似只是每一段教學後的結尾技巧,實際是更深層的概念:
|以終為始
這是貫穿我們在規劃培訓項目,非常重要的核心理念,也是呼應到本次主題「Results-Based Cre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」基於結果的學習策略。
落實到培訓流程,就涵蓋到「行動計畫」與「課程內容」的連結。
-
- Closer,以終為始的概念下,延伸出A.C.T.的操作
- A(Action Planning)
行動計畫:讓參與者在事前知道,這場培訓結束後,需要展開的行動。這部分能夠連結到公司現有的問題與挑戰,通過課程來提供提案執行與成果復盤的學習場景。
- C(Celebration)
慶祝:勾勒出結束後的美好畫面,參與者知道自己在培訓結束後,會獲得什麼樣的慶祝畫面。
- T(Tie Things Together)
把事情聯繫在一起:將課程結果與參與者在工作上的需求連結在一起,不只是創造學習共鳴感,更是塑造出有臨場感的學習體驗,加速「學」到「用」的學習成效。 - Opener,創造友善且低心理壓力的學習環境,有助於提高學習移轉率
- B(Break Preoccupation):through in Involvement
開場破冰:參與者在加入到訓練環境時,需要先具備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在課程上全身心的融入。所以課程前的破冰活動,就是在邀請每位參與者來分享各自是誰,讓所有人知道有誰來參加,以及我跟誰在一起學習。
- A(Allow Networking)
通過相互討論、分享:讓學習從個人學習,提升到群體學習。這在互動環節的設計、小組分享討論,都是在創造學習者之間的連結。
- R(Relevant to the Content)
有效學習來自課程內容與我們的生活情境有關:所以培訓師要能把新知識、技巧的使用情境,連結到參與者的生活中,一方面是創造學習的共鳴感,同時也提升學習者對內容的關注。 - Revisiter,由參與者來回顧教學內容
- Revisit not Review!
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,誰來回顧教學內容:
|Revisit:參與者的自我回顧
|Review:培訓師的回顧說明
- Closer,以終為始的概念下,延伸出A.C.T.的操作
只有當我們把回顧的任務,交給參與者來執行,才會啟動人們回想先前所學習到的內容有哪些。與此同時,培訓師也能從參與者的分享中,觀察出有哪些資訊遺漏,或是再強調補充。
對照培訓移轉影響的層次,從最初的Closer到Opener 、Revisiter的培訓技巧,都是在處理Manager-before the training、Trainer-before the training的議題。
「O.R.E.」也是緊扣著學習者為中心,透過參與建立彼此信賴關係、連結學習內容,並邀請學習者分享各自的所學來延長學習記憶。
最後是針對培訓師在授課的過程,適時關注學習者狀態來調整課程步調,營造出有節奏感,能放心學習的良好環境。
真心佩服Bob Pike長年以來,在培訓領域投注的熱情與心力,也期許我們都能好好活用「C.O.R.E.」,教學技巧更上一層樓!
【旭聯教育科技提供】